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访客 智能手机 1.7K+

在今天的文章中,小枣君想和大家聊聊5G-A,也就是5G-Advanced。或者,5.5G g。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最近你应该发现围绕5G-A的话题越来越多,关注度持续上升。

原因很简单。2023年即将结束,我们即将进入2024年。2024年,通信行业的一件大事就是3GPP R18版本即将冻结。

之前跟大家说过,5G其实分为两个阶段:R15-R17是第一阶段,R18-R20是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技术相比第一阶段有显著的增强和提高,但不是6G,所以称为5.5G阶段。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2021年4月,5.5G被3GPP正式命名为5G-Advanced,并开始了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按照既定计划,即将冻结的R18将是5G-A的第一个正式版本,也是5G-A的第一次亮相..所以整个行业才会如此关注。

然后,5G-A即将登场。会不会迎来鲜花和掌声?

坦白说,不是全部。

众所周知,5G从2019年开始在中国正式商用。经过四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建成了321.5万个5G基站,超过7.54亿个5G手机用户。(截至2023年11月的数据)

在行业应用方面,成绩也非常亮眼。目前国内“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5G工厂项目超过1800个。5G产业应用已融入国民经济67大类,应用案例超过9.4万个。

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垂直行业,5G应用不断涌现,帮助大量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尽管如此,社会上对5G的发展还是有一些质疑。很多人认为5G建设投资巨大,但似乎没有爆发式应用,回报率不足。甚至有人认为4G完全够用,不需要5G。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现在还要搞5G-A,这就更让人无法理解了。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说实话,小早君也曾经对5 G的技术研究意义和商业价值产生过怀疑。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观察和交流,我逐渐意识到发展5G的必要性。

最近几个月,我先后参与了“数字云南”等地的数字化建设调研项目,接触了大量一线企业,与众多用户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我对5G的支持。

前两天,我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世界5G大会。同期在5G-A媒体沙龙中,与万华化工集团、海尔、长城精工、陕煤尹稚科技等工业企业,三大运营商专家,以及丁桥、厦四新、博奥自动化、向真科技、坤瑞电子、奥朗科技等产业链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对5G-A有了新的认识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要发展5 G-A。

█用户需求的驱动因素

需求一直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应用。技术再先进,指数再高,也没办法成功。

人们常说5G没有爆发式应用,用户对5G没有需求。

其实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很多人在看待5G的时候,都是按照3G/4G时代消费互联网的思维。

消费互联网,其实就是生活的数字化。4G的成功要归功于智能手机。随着手机网速的提高,人们可以借助智能手机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玩游戏,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乐。

5G既服务于消费互联网,也服务于产业互联网。在消费互联网端,确实没有爆款需求,所以C端用户并没有感知到5G的价值。再加上前期的非理性投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形成负面情绪。

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说,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消费互联网。我们常说“行业千千万”,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多元化的工作场景,不是简单的卖一套软硬件或者像消费互联网一样卖流量就能解决的。

B端的市场培育周期远超C端。C端的现象级爆款在B端极难出现。

企业要搞数字化,做好顶层设计,改变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定制场景,选择技术。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用消费互联网的标准来衡量并不合适。

那么,企业客户真的需要5G和5G-A吗?

答案是:可以。

在过去的四年里,垂直行业进行了大量的5G落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性能不足和场景盲区,推动了5G-A的诞生。

今年以来,一些企业已经开展了5G-A试点项目,并给出了初步评价。

总部位于山东烟台的万华化工集团已推出1000多个5G设备终端,实现了设备远程监控、无人仓储物流、人员定位、生产区域安全监控、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

他们现在采用了基于RedCap的无线摄像头,省去了传统有线摄像头需要的挖沟和铺设线缆的工作(化工园区施工要求严格,审批流程复杂),画面流畅度和清晰度没有损失,综合成本降低60%以上。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RedCap相机的生产区和安装区有大量的仪器,需要采集各种数据并实时回传。他们打算将RedCap与仪器结合起来完成这些任务。

与传统5G相比,RedCap具有重量轻、功耗和成本更低的明显优势。根据丁桥专家在媒体沙龙上提供的数据,RedCap模组价格已经降到200多元,比标准5G模组便宜100-200元。未来产业链会更加成熟,出货量会增加,价格会进一步下降。

在功耗方面,已经降低到2W左右,刚好满足化工产品防爆终端的指标要求。

杭州奥朗是一家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他们也用RedCap。他们与华为合作,采用RedCap技术,为现有医院搭建医疗专网,满足数据采集、视频传输、护理、后勤服务等需求,节省布线工作量和成本。

浙江某市,当地卫健委搭建了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医院采集上报信息。本来他们用的是Wi-Fi,但是组网太复杂,安全性不符合要求。切换到RedCap后,建立的网络流畅,成本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除了RedCap,我们来看一个5G-A落地uRLLC场景的例子。

长城精工是长城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基于集团对数字化的需求,他们启动了“5G-A+工业互联网”的试点验证,与联通、华为、博鳌共同探索工厂内生产控制的核心层,引入5G通信,实现无线对有线的替代。

他们花了两年时间,在保定精工自动化建成了5G超可靠低延迟柔性车门焊装线。传统的生产现场由总线控制。他们在行业内首次用5G取代了当前的Profinet网线。

改造后,他们解决了很多痛点。

首先,工厂设备多种多样,来自不同的制造商。不同厂家的协议不一样。

工厂的网络是金字塔结构,数据采集和工业控制独立布线,总线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信息孤岛。

第二,工业网络层次多,电缆多,故障多。尤其是生产中的移动应用环节,比如车间里的机械臂,包括滑台和转盘,都是与柔性生产相关的设备,长时间运行会造成总线磨损和故障。

故障发生时会导致线路停运,造成损失(每分钟几十万到几百万)。

故障排除也很困难,因为我们不知道是设备的问题还是总线的问题。总线里几根线断了,会出现数据包丢失,很难处理。

第三,工厂建设周期成本高。

长城是车企,车型更新很快。每次更新的时候,生产线都会重组或者改造。此时有线网络需要重新布线,工期很长,设备摆放也不灵活。

基于以上痛点,他们决定采用5 G。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根据他们的统计,单个工厂每年可以减少大约60个小时的网络故障。无线代替有线,节拍增加1到1.5秒,生产力价值每年增加8亿左右。新车型的推出也可以提前10到15天。

之所以采用5G而不是Wi-Fi,是因为5G在网络硬切片、5G局域网等方面具有原生特性,可以更好地保证QoS,并与工厂的数字化系统相结合。

我们来看看5G-A UWB的需求和应用。

5G-A下行达到10Gbps,上行达到1Gbps。这也是很多行业场景需要的指标。

陕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5G技术在煤矿应用的企业。与中国电信、华为一起在陕西煤矿推出5G-A矿用基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工信部2023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年度标杆示范案例称号。

他们曹家坂煤矿项目一口气用了5G-A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大上行和红帽。

现在国家在推智能矿山,矿山无人化、减量化。这使得部署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前端传感设备数量大大增加。在地下5G基站中,单个基站需要连接的设备数量会增加。

地下有大量高清图像需要采集回传,用的就是RedCap。相机数量多,有很大的上升需求。上行能力越强,需要的基站越少,也有利于减少建设,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煤矿中有大量的瓦斯,易燃易爆。以前传统基站都是加防爆壳地下,体积大,安装复杂。现在他们开发的矿用本质安全基站体积小,符合规范要求,安装非常方便,有助于5G-A在煤矿场景的使用。

我们为什么要搞 5G-A?

矿用本质安全基站使用的第三个5G-A特性是通感。

煤矿里有很多灰尘,所以很难通过摄像头识别物体。借助5G-A通感,道路识别率达到95%,可以提高5G在地下的安全性。

5G通感的融合是现在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可以用于跟踪定位,测距测速,成像识别。

现在很多城市(比如深圳)都在大量发展low 空经济。通感对于低空无人机的管理非常有效,可以为低空经济保驾护航。

最后,我们来看看P-IoT(被动式物联网),也就是被动式物联网。

P-IoT的功能类似于RFID,但基于5G技术体系,覆盖范围大大增加。传统RFID的最大覆盖范围为20米。如果覆盖面积大,不仅增加成本,还会造成相互干扰。

P-IoT的覆盖范围远远超过RFID。而且可以和大网互动,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海尔将P-IoT引入到自己的原材料物流管理中。他们建立了一个数字数据库,其中包含了数万种资料。他们基于P-IoT的被动互联能力,不仅提升了从岗位到仓库、供应商的能力,还实现了信息流、实物物流、价值流的融合。

他们真正实现了所有节点信息的可视化,将信息化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媒体沙龙上,有许多公司分享他们的5G-A实践。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这些分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5G-A确实为他们提供了更高效、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背后是千万个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强烈需求,是实实在在的愿望。

█科技竞争的必然性

刚才我们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介绍了推广5 G-A可以带来的好处。

其实从宏观层面来说,我们之所以要搞5G-A,也是科技自主研发和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未来是数字时代。以5G为代表的连接能力和以AI、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在传播领域,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落后走向领先,来之不易。科研开发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放弃对5G和5G-A的研究,我们将失去这种竞争优势。将来爆发的时候,我们又会落后。

在计算方面,我们在芯片上如此被动,就是证明。

未来5G、5G-A、6G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由之路。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统一的网络,不仅要在技术上包容(5G eMBB,RedCap,NB-IoT等。),还可以在空之间进行扩展,扩展其功能。

在这一行领先世界,保持优势,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通信技术优势渗透到各个行业,帮助打破传统行业的外资垄断。

总而言之,牢牢把握5G技术的优势,将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种战略价值值得我们的长远眼光。

█对5G-A的误解

发展5G-A,我们要澄清几个误区。

在世界5G大会上,何院士提到了几个重点:

首先,5G-A并不是要完全取代5G,所以不存在大家想象的投资浪费。

其次,5G-A是场景覆盖,只会建在必要的地方,所以总投资没那么大。

第三,5G-A网络侧基本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工程难度没那么复杂,成本也没那么高。

这些关键点澄清了公众对5G-A成本的误解,可以打消很多顾虑。

通信投资和高铁一样,属于基建投资。经营者本身的收益和回报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和行业的支持,对社会发展的帮助,都要算在总账里。

网络好了,就会孵化出更多的应用,数字鸿沟就会弥合,个人和企业都会受益,数字经济就会腾飞。

█结论

最近几天,国内出现了一波关于6G的新闻。信通院IMT-2030推进组发布了6G的一系列进展,让我们对6G有了更多的了解。

按照计划,6G预计在2030年商用,距离现在还有7年。在这七年里,我们要通过5G-A来增强5G,也要为6G求方向。

耐心坚定地推进5G-A的落地,为未来的6 G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鲜枣课堂(ID: 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

投诉水文 我要纠错

标签: 互联网 基站 需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