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202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简介
在京郊明珠怀柔,毗邻雁栖湖国际会都,坐落着我军唯一一所系统培养航天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航天工程大学。作为全军“双重”建设(重点院校、重点学科专业)院校、全军首批科技创新特区工作站设站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大学,航天工程大学不仅是新型航天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航天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和太空安全领域的高端智库。这里不仅是青年学子献身国防事业、放飞航天梦想的知识殿堂,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校史与传承
航天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3月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干部学校,其成立背景是为了满足“两弹一星”事业对国防尖端航天试验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伴随着“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两弹结合“七勇士”之一的高震亚是干部学校的筹建组组长,他带领一批科技骨干和管理人员,秉承“两弹一星”科学家和建设者的精神,全力投入学校的建设。以佟连捷、沈荣骏等为代表的军校教员,从大漠戈壁转战三尺讲台,开创了航天人才培养的新起点。
国防科委首任主任聂荣臻元帅提出的“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优秀科学技术干部”人才培养思想,一直是大学的重要办学遵循。学校第1期开学典礼上,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上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钱学森和朱光亚等10位首长亲临现场,对航天高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期望。20周年校庆之际,钱学森专门给学校写信,强调“领导干部要具备硕士文化水平,将军要具有博士文化水平”,激励学校为部队建设发展大力培育高层次指挥技术人才。
新时代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航天工程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注重发挥文化铸魂育人的作用,赓续“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红色血脉基因。教学楼中庭悬挂着23位“两弹一星”功勋画像,天和文化广场、航天特色道路楼宇、数字史馆和军史长廊等文化育人场所的建设,以及“忠诚·奋斗”主题晚会的举办,将航天光荣传统和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沿着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家的足迹奋勇前行。
特色专业与就业前景
航天工程大学设有宇航科学、航天工程、航天信息工程等特色专业,构建了全新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展开“学科育新工程”建设,打造宇航科学等3大学科专业群,设置3个博士点、11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和2个新兴交叉培育学科,积极申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奋力争创“双一流”军队院校。
在就业方面,航天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航天领域的指挥与技术岗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全军各兵种担任重要职务。学校与多家航天科技企业和国防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且多数毕业生在航天、国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历年大事记
2017年7月,经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新的航天工程大学调整组建,重构航天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为航天领域培养指挥与技术军官和军士人才。2023年,学校成功举办“筑梦航天·点燃青春”第八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64所中学的800余名师生参加,受到各界高度好评。
学校还自研发射了试验1号天健卫星,用于在轨服务相关教学训练,真正实现了“天上卫星当教具、航天任务进课堂”。大学朱杨柱教员成为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飞行工程师,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就
航天工程大学拥有一支由院士专家领衔、学术带头人支撑、以中青年英才为骨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沈荣骏、庄逢辰等18名院士专家在大学设立院士工作室(办公室),聘请了27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导师和兼职教员。学校现有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60余人,高职250余人。
2017年以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教材建设奖2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3人获军兵种教学比武一等奖,3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学员获全国全军高水平学科竞赛奖600余项。
校园环境与设施
航天工程大学拥有现代化的训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场所,具备先进的实战化教学训练条件、专业化实验室和各类专修室。学校的图书馆和数字校园系统达到全军先进水平。学员宿舍配备书桌、衣柜、空调、饮水机等设施,洗衣房、超市、外出班车、共享单车等便利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内生态公园景色怡人,学员可在闲暇之余享受自然风光,感受柳叶苍翠、湖光潋滟、荷花荡漾、鱼鸭嬉戏的山水画卷。
航天工程大学不仅是培养航天人才的摇篮,更是青年学子实现航天梦想的理想之地。在这里,每一位学子都能感受到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