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地处成都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工业园区,周边汇聚了中电熊猫、京东方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地理位置优越,产教融合资源丰富。学校创办于1993年,最初举办学历文凭试点教育,200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支持下开展普通本专科教育,2008年正式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经过3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四川省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

学校校园占地511.8亩,设有45个专业,涵盖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具设计、酒店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是学校的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大数据与会计更是国家级骨干专业。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1000余人,办学规模达15000余人,校内建有9个实训中心、104个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520个,纸质图书资源量达149万册,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学校,学校秉承“手脑双挥、行知创造、群需可济、个性可抒”的校训,践行“需求为先,发展为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通过实施“固本、强基、品牌”三大党建工程和“明德、致远、博雅、健康”四大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学校构建了“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了“奖、助、贷、勤、补、校、企、特、绿、偿”十项多元化资助体系,累计资助学生3万余人,资助金额超过一亿元。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紧扣四川省“5+1”现代制造业和“4+6”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构建了10个专业群,形成了“532”专业群结构,即面向电子、机械、家具等5个生产类产业,3个生产服务类产业,2个生活服务类产业。学校还入选了国家教育部1+X证书试点高校、中央财政项目支持高校,并获批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实训中心(基地)等多个省级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知名企业为引领,推行“分级分段分岗工学交替”的合作育人模式,实施“三双三融五阶”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117项,近600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84项,其中38人次获国家级奖9项。在2023年四川省普通“专升本”考试中,895名学子被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10所省内知名高校录取,17个专业参考录取率达到100%,录取情况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兼职专任”建设工程、“5215”建设工程和“六个一”建设工程,学校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占比达27.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75%。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二、三等奖25项,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2人,四川省民办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

在就业方面,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构建了“校院班”三级就业创业工作责任体系。近年来,学校“双证书”获取率达86.3%,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岗位实习集中安排率65%,专业对口率88%,成都就业率72.3%,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母校满意度、就业对口率均位居全省第一。学校与33个工业园区、18个协会、120多家产教融合项目企业、500多家岗位实习企业以及近1000家就业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年均开设订单班、学徒班项目近90个,产教融合项目150余个。

学校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铸德、求真、崇实、创新”的质量文化为引领,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学校建设了校史馆、办学成果展厅、党建展厅、四川旅游发展专题陈列馆等文化场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发展史、企业管理标准、现代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打造了迎新晚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示范创建高校、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高校等多项荣誉,并多次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网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深度报道。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紧扣“十四五”发展规划“123456”战略布局,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驱动发展相结合,开展多维度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成渝影响大、国内有知名、国际可交流”的四川省高水平民办高职院校,为治蜀兴川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