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 0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批准设立的全日制非营利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由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科技孵化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举办。学校是嘉兴市接轨上海战略的重要成果,校名“南洋”二字源自上海交大建校之初的“南洋公学”,寓意学校传承上海交大优良办学传统,积极发展和开拓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于2016年7月从嘉兴市塘汇校区整体迁建至秀洲区大德路校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2022年GDI高职高专(民办)TOP100榜单中,学校排名全国第12位;在2023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白皮书》(清华大学等发布)中,学校位列全国1518所高职院校的前25%。

学校坚持立足嘉兴、服务浙江、融入长三角、面向全国,秉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面向人人、人人出彩”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近3.3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现为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入选高校,同时也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浙江省唯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单位”“东部区域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学校50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4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节水型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四链联动、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主动瞄准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优化布局了智慧建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文创设计、数字商贸、智慧财经、智慧康养八大专业群及34个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113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学校建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个省级优势专业,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等5个省级特色专业;中德智能制造平台等8大实训基地,其中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项500余人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5%以上。

学校将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围绕“一个加强(党的建设)、四个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五个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打造“七彩南洋”——党建样板南洋、平安南洋、生态南洋、特色南洋、活力南洋、幸福南洋、品质南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育“德技并修、成才报国”的新时代青年工匠,争创特色鲜明、浙江领先、全国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

校史与历年大事: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南洋公学”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5年,学校首次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标志着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学校与德国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平台,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里程碑。2016年,学校整体迁建至秀洲区大德路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学校在GDI高职高专(民办)TOP100榜单中排名全国第12位,成为全国民办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

就业情况: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与浙江省内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提升职业技能。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5%以上,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学校还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校招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特色专业: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省级优势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这些专业紧密结合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将继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更多“德技并修、成才报国”的新时代青年工匠,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