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理工学院
辽宁理工学院坐落于渤海湾畔的辽西走廊,地处被誉为“英雄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锦州市。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成立的锦州师范学院民办分院,经过多年的发展,2003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4年正式转设为辽宁理工学院,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志着学校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校现拥有松山和滨海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93.4亩,建筑面积达23.55万平方米。设有10个二级学院,包括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以及1个公共教学单位和1个附属单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9人,在校生7125人。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理工学院已形成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理工类应用型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2.8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岩等杰出校友。
学校设有36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学校还拥有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项省级校际合作项目以及41项省级教改立项。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奖励27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结构合理、引育并重、专兼结合、双师优先”的原则,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7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94人。学校还建设了15个校级教学团队和1个辽宁省美育优秀教研团队,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2021-2022年度,学校荣获辽宁省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辽宁理工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锦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积极响应辽宁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创新发展战略,助力锦州数字城建设规划。学校现有校级科研平台4个,锦州市重点新型智库平台2个,并与企业合作共建了9个产业学院,其中包括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此外,学校还组建了20个企业“定制班”,形成了以行业和地方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新型教学模式。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丹麦、葡萄牙等6个国家的12所高校共同参与了欧盟“伊拉斯谟+”计划资助的“可持续性的‘以学生为中心’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中国和格鲁吉亚教学发展”项目。学校还参与了1部国际手册的编写,并与保加利亚鲁塞大学签署了4项师生互换交流项目协议。
学校充分利用锦州作为英雄城市的地域优势,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全面实施“崇尚锦州英雄人物、践行锦州英雄精神”的理工特色思政工作体系。通过“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铸魂育人,学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5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200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85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荣获辽宁省2022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
辽宁理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尚德明理、精工致用”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双师保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细化教学管理,坚持三全育人,做到五育并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在以锦州英雄精神育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安防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在就业方面,辽宁理工学院始终将学生就业作为重点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部分特色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更是高达95%以上。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辽宁理工学院的特色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智能工程等,这些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还注重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校史馆、校史展览等形式,向师生和社会展示学校的办学历程和辉煌成就。学校历年大事包括2003年更名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4年转设为辽宁理工学院、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等重要节点,这些事件标志着学校在办学质量和水平上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