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学院
武汉城市学院,前身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21年2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成为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学校现有在校生19827人,开设37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文、理、工、医、管理、艺术等7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拥有武汉和红安两个校区。武汉校区坐落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毗邻世界级绿道和5A级景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红安校区则位于红色革命发源地,将军故里,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校园总面积达1763.54亩,校舍建筑面积59.45万平方米,教学与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建有77个实验实训室,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10600.24万元。其中,医学部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理学实习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医学部的“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被授予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8.67万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为办学定位,秉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紧贴社会需求,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护理学”、“智能建筑与环境工程”等,其中“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视觉传达”、“电子商务”7个专业获批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此外,“工商管理”既是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又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土木工程”和“护理学”4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2022年,信息工程学部的“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思维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和医学部的“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三大工程”,并配套“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等“四大计划”。现有专任教师637人,其中54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00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学校还拥有多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如城建学部的“绿色节能环保功能性建筑材料”团队、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引领、群链驱动、星网协同’路径及政策研究”团队、信息工程学部的“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社会态势感知研究与应用”团队等。
在科研方面,学校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近三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教研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横向科研课题25项,校级科研课题63项,教研课题98项。学校还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校积极推动校政、校企合作,建立了175个实习实训基地,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武汉城市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学校还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和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7个,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45个。近三年,学生累计550人次在“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重大竞赛中获奖。学校与用人单位广泛合作,建立了多个就业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学校为有志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考研支持,近三年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1%以上。
武汉城市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作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成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2006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德育奖学金”制度,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肯定。2019年,学校在全国260多所独立学院中综合办学实力排名第四,湖北省独立学院排名第一。2022年,学校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中国六星级民办大学,在全国民办大学中排名第六。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果突出,荣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湖北省委组织部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校还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十佳平安校园”,并连续五年获评“武汉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武汉城市学院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卓越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学校将继续秉承“术德兼修,个性彰显,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