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二、2025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自治区重点建设院校,也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学校始建于1953年,在乌兰夫同志的关怀与支持下成立,前身为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被列入内蒙古教育“十四五”规划新增硕士学位建设单位。2023年,学校成为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应用型转型高校。

作为内蒙古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底色。在71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5万名毕业生,他们扎根内蒙古大地,成为边疆地区“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10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65981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107.46万册、电子图书120.27万册,固定资产总值6.6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37亿元。

【人才培养】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拥有教育学、数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翻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现开设43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理学、工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新闻学、翻译等9个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还拥有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以及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2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310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曾获“自治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915人,其中本科生9191人、专科生724人。毕业生中涌现出“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娜仁图雅、《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曲作者阿拉腾奥勒等一批杰出校友。近五年,学校与区内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9人,积累了丰富的硕士生培养经验。

【就业情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还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民族文化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表现突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特色专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翻译)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民族文化研究基础,培养了大批精通蒙古语、汉语的双语人才,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则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自治区唯一一家“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为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690人,其中专任教师517人,博士占比25.15%,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4.72%,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44.71%。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1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8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团队曾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学校新增各级各类科研立项581项,科研经费达1.5亿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学校还制定了《信息处理用传统蒙古文排序》《信息处理用蒙古文词语标记》等国家标准,研发的“蒙汉在线机器翻译系统”获全国机器翻译评测第一名。

【社会服务】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在乡村振兴、数字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作为。学校在锡林郭勒盟宝绍岱苏木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昔尼乌素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检测,种植沙柳300多亩,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学校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在沙地野生蔬菜开发、农业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此外,学校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组建3批共190名师生支教团,帮扶兴安盟有关学校,在全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创新实施“三贯通五参与十融入”思政工作体系和“2345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努力使每一名师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播种者和推动者。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新城区四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园足球、校园那达慕是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生男子足球队曾7次获得自治区冠军,并蝉联两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季军。学校还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白俄罗斯、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学校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自治区唯一一家“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为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学校与呼市新城区、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完成好自治区“两件大事”提供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民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