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高等学府
二、2025年保山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与校史
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是云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进入高等教育阶段。2009年4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保山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13年,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入选云南省首批“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2015年成为云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2017年入选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同年获批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评云南省文明校园。2021年,学校通过省级文明校园复查,成为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并获批云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2022年,学校获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保山学院扎根边疆,秉承“厚德、励学、敬业、笃行”的校训,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学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好家乡、守好边疆”的合格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目标是到202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力争成为祖国西南边陲最好的国门大学、高黎贡山脚下最美高等学府和校地融合发展最优示范院校。
学校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保山学院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涵盖文、史、理、工、农、法、管理、教育、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共48个本科专业。其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此外,学校还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现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校地共建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并加盟“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
就业与人才培养
保山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85%的学生选择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6%。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批“云科保山珠宝产业众创空间”(国家级备案)、“云科保山学院文创科技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近年来,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永子围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等特色学院,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
保山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韩国明知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以及印度、孟加拉、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还积极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国际学术和区域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开展了“中缅文化周”“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此外,学校在缅甸密支那建立“中缅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并承办“中华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活动,接待数百名营员。
社会声誉与荣誉
保山学院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学校“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获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和2018年,学校获评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被推荐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高校”评选。2021年,学校通过省级文明校园复查,并成为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
保山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综合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学科专业定位以应用、特色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巩固提升文、理、教育、艺术学科,积极发展工、管、法、农学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
总结
保山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始终坚持以服务边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将继续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