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大学
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体育院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学校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正式定名为首都体育学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国内体育教育领域的领军者,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人才,校友遍布体育、教育等领域,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学校在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中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三,2021年获批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人文知识遗产。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1960年开始本科教育,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2年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校史与历年大事:
- 1956年:建校,名为北京体育学校。
- 1960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开始大规模本科教育。
- 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 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12年:获批“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 2018年: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 2021年:获批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 2022年: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特色专业:
学校开设15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等。此外,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国家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公共事业管理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60%,位居全国体育院校首位。
就业情况:
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就业方向涵盖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新闻传播、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学校与国内外多家体育机构、高校、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毕业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557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67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116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等。此外,学校还聘请了47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科研与创新:
学校在体育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显著,搭建了全国首个“体医工融合高精尖创新中心”,连续5年主持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校主办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国际交流:
学校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中俄体育院校联盟,建有全球唯一的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
面向未来,首都体育学院将继续以“建设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突出“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育人工智能、体医融合、文化与新闻传播、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