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长三角与南京毗邻的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逐步成长为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1977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为马鞍山钢铁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正式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建校66年来,学校始终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传统,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至诚报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科技,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大学文化。学校坚持“以工为主、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科技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动支持高校、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校占地面积2539.23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4.0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0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37个,电子图书310万余册。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9396人,各类研究生4805人,留学生248人,宝钢、中天班学生144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生8033人。

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品牌)、综合改革试点、振兴计划专业47个;15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54位。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持续保持全球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2.4‰、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3.4‰、化学进入全球前5‰;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获批省级高峰培育学科;5个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提档进位;学校在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ESI排名第198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3个,“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平台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成立ISO-TC107/SC9PVD(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国际标准分委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2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1人、副高级职称5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91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8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3.73%),各类国家级人才25人次、省级人才154人次。1名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全国仅4人)、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近三年,学校3个学科领域7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学校有24位学者入选。

在就业方面,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去向呈现出“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特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创的“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十四五”以来,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58项、国家级奖1385项、省级奖3359项,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A类赛事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9项,5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改革成果项目,其中1项获得改革成果类最佳创意奖(全国仅21项);2023年,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2项、银奖3项,居全省高校第一位、全国高校第38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满意度达98%。

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主导制订国际标准10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7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4项,授权发明专利1450项,转移转化专利成果319项;202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强韧涂层高通量制备及断裂韧性高效表征技术和装备”,经费3200万元;“面向节能减排目标的冶金智能模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合同经费高达2000万元,“冶金固废高值化非建材领域应用新技术”成果中3项发明专利许可额1000万元;低碳冶金技术成果助力宝武集团建成全球首台工业级低碳炼铁高炉。学校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政学研合作联盟,共建6个实体性研究院,与宝武集团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与芜湖市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家学院、马鞍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全省首批工程师学院。

学校持续扩大开放办学,与近百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科研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加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水平考试院校资格。深化与长三角高校合作,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和“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

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7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名学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6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1个社团获评“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1个社团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社团”;2人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学校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高校;3人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坚守信念、坚持梦想、坚定信心、坚韧不拔总要求,聚焦培育时代新人和服务重大需求主题,拉抬标杆、等高对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三三五”党建工作大格局,大力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国内知名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