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正式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20年成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河南理工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众多学者曾在此执校任教,为学校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校现有南校区(焦作市世纪路2001号)和北校区(焦作市解放中路142号)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设有23个教学学院,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开设8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9000余人,研究生6300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南理工大学利莫瑞克国际学院,累计培养本硕博多层次国际学生近千人。
河南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包括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等,其中矿业工程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20强。学校拥有5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并建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达18个。
在就业方面,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涵盖能源、安全、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中表现优异,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367人,其中高级职称1320人,具有博士学位1468人。学校拥有两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外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10人,建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47个。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显著,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9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7.5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74项,授权发明专利2752项。
河南理工大学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奋斗史。从1909年创办至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40万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等院士,以及众多省部级领导干部和杰出企业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理工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双一流”创建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学校还注重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太极拳发源地地缘优势,打造“国际中文+太极”人文交流品牌,国际化特色初步形成。学校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纸质图书378万余册,电子图书506万余册,为教学科研提供了现代化条件。
河南理工大学不仅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能源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的校训,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