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历史沿革与特色发展
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不仅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更是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学校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校史与历年大事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由黑龙江工学院于1978年更名,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学校由新中国光学事业主要奠基人和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王大珩任校长,1982年划归国家机械工业部。王大珩先生提出的“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办学理念,至今仍是学校的核心精神。哈科大毕业生因勤奋质朴、基础扎实而受到企业欢迎。
哈尔滨电工学院一直隶属机械工业部,创建初期为部属东北电器工业高等职业学校,1958年扩建为本科院校并更名。学校曾创建了当时全国唯一的“电线电缆”专业以及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电机”和“电工材料”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和活跃在全国机电装备制造领域。
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直隶属机械工业部,1993年由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前身为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更名,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示范性高等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是培养工程师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曾为机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特色专业与就业情况
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机电为优势特色,积极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特色专业包括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机电装备制造领域,毕业生广泛分布和活跃在全国各地。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科研与创新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龙江可持续振兴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依托各级科研平台,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9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82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69项,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43篇。
学校有31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23个;省重点培育高端智库1个。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中俄语言教育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观察员单位。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95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
未来展望
学校秉承“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身、科教融合、装备报国”的办学理念,弘扬“忠诚祖国、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寻优勇进”的大珩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优良传统,聚力内涵建设,加快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向着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前进,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