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 0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自1924年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学校前身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发展,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成为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标志着其在中国中医药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学校现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18个独立科研机构和4所直属附属医院。此外,学校还建有8所校政合作医院和3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学科建设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6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9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更是进入ESI全球前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现有在校学生21214人,其中本科生13777人,研究生7437人。学校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高校。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8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吴以岭、刘良院士等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引培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历史上曾有罗元恺、司徒铃、邓铁涛等一大批名医名家在校执教。现拥有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等一批著名学者教授。学校教职工13599人,其中高级职称234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77人、省级人才291人。

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近五年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02项,获得纵向经费11.94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582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加强高端医疗资源建设,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0家。第一、二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成为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

学校还坚持产学研协同,与省内外15个地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代表产品,畅销全国。学校指导建设了“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产业,开展50种道地与大宗南药的GAP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率先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复方及疟疾防治方案,应用于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0余国家,大幅减少了疟疾发病与死亡。学校还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建立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共建5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广州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南粤、放眼寰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就业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与多家医院、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这些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校史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自1924年创办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1956年成立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标志着学校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学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己任,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的历年大事包括1956年成立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等。这些重大事件不仅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学校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