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CMU”)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也是唯一一所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坚持办学并走完全程的医学高校。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最初在江西瑞金成立,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学校迁至沈阳,接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和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奉天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医科大学。学校在2000年由原卫生部部属院校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21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
中国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培养了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培养了10位国家卫生部正副部长、100余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40余位将军、2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以及1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沈北、和平两个校区,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尤其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7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学校还设有5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10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中国医科大学的特色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其中,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学校还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和3个博士后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在就业方面,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进入全国各大医院、科研机构、医药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工作。学校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咨询和招聘会等服务,确保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
中国医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学校在长征中坚持办学,成为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传奇。1940年,学校在延安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8年,学校迁至沈阳,接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辽宁医科大学,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实力。2000年,学校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学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包括长征中的坚持办学、延安时期的更名、沈阳时期的合并以及近年来的省部共建等。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学校的独特历史,也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秉承“埋头苦干、求实创新”的校风,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并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11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还承担了多项国家援外医疗任务,派出医疗队赴也门、冈比亚和肯尼亚等地,为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中国医科大学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合作平台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清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将继续秉承红医精神,弘扬红医文化,为全球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