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
二、2025年福建农林大学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坐落于福建省会福州,是一所以农林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作为农业农村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福建农林大学不仅是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更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校史与历年大事
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当时福建协和大学农科成立,开创了福建农林高等教育的新纪元。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成立,成为我国南方最早独立建制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1952年,福建协和大学农科与福建省立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10月,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擘画和推动下,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习近平同志亲临成立大会,亲授校牌并发表重要讲话,期望学校在规模、质量、办学水平、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上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20多年来,学校秉承“研究农业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的办学传统,弘扬“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扎根八闽,深耕三农,接续奋斗,在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迈向多科性大学、由地方省属高校迈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转变。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福建农林大学现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学科、人才、平台基地、国际化和数字化“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构建以农林生物学科为主体,特色工科和人文社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在福建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3个学科被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农林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在植物科学相关学科领域具备较高国际影响力。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交叉领域,新增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和农林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4个交叉学科。
就业与人才培养
福建农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生2.5万余人、研究生1万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4个,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占招生专业的54.8%。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福建“四大经济”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数字赋能、生物技术赋能和工程技术赋能“四新”建设,构建以德为先、五育并举、面向未来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组建了未来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海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菌草与生态学院(碳中和学院)、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7个新型学院,新增智慧农业等17个“四新”专业。
学校七次捧得“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优胜杯”,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30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近代农教先驱严家显、著名园艺学家李来荣、著名农学家卢浩然和周可涌、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林业经济学科主要奠基人张建国、植物病毒学家谢联辉院士、“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院士、“杉木之父”俞新妥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百人引进和百人攀登“双百计划”,积极打造农林领域的人才高地。现有教职工3195人;共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881人次(50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52人次(79人),居省属高校首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2人、国家杰青8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优青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构建平台-项目-成果“三位一体”科技创新链条,在菌草、蜜蜂、兰花、杉木、水稻、甘蔗等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生态治理、生物质利用等应用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学校高起点建设海峡联合研究院、海峡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海洋研究院、大食物观研究院等10余个校内一流创新平台。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41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服务贡献与开放办学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的一张重要名片,为服务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亲致贺信,充分肯定我校菌草工作成效。
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种业创新研究院等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1个地方产业研究院、9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全省51个县建立60家科技小院(占全省91%),有力支撑福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学校是教育部“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来自39个国家150余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2013年,学校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累计培养1万多名学员,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全球示范孔子学院”。2023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充分肯定孔子学院办学10周年成效。
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旗山校区、安溪校区和南平校区(基地)。校园占地49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200余亩,教学林场5.5万余亩。拥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34万册,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51万册。学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新时代新征程,福建农林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产出更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加快建设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努力把学校建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