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教育英才
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师”)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追溯至1945年。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正式建校,后于1949年定址吉林长春,并于1950年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96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彰显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卓越地位。
校史与历年大事
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史是一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194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开启了东师的辉煌篇章。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标志着其正式成为新中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1996年,学校入选“211工程”,迈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研究能力。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
学校现有人民大街校区和净月大街校区,占地面积广阔,设施先进。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拥有82个本科专业,其中46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特色专业与就业优势
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成为中小学、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骨干力量。此外,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拥有18个国家级、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近年来,学校在材料科学、统计学、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校的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一等奖6项,展现了强大的科研实力。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
学校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有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4所孔子学院。学校还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牵头成立了“中蒙大学联盟”,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东北师范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包括著名诗人公木、作家萧军、历史学家李洵、教育学家陈元晖等。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众多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如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史宁中等。东师人以其“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
新时代,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