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更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和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师大,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学术实力。
百余年来,北师大始终与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先贤,如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等,他们在这里弘文励教,奠定了北师大深厚的学术底蕴。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在“七五”“八五”期间,北师大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学校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师大,并将其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北师大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学校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北师大由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组成,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61人,全日制研究生15935人,非全日制研究生5875人。学校设有3个学部、28个学院、2个系、9个研究院(中心)、5个书院,馆藏印本文献559万余册,电子图书924万余册。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拥有77个本科专业、3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北师大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众多科研平台。学校定期出版33种专业刊物,科研实力雄厚。
在就业方面,北师大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与众多知名企业、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教育、科研、文化、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实习推荐、就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北师大的特色专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学校还拥有10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国际交流方面,北师大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学校还打造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汉字之美”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项目,为全球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展望未来,北师大将继续弘扬红色师范传统,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不断提升“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北师大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大事。例如,1950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入选“211工程”;2001年成为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这些里程碑事件见证了北师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北京师范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学术实力、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正在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