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直属高校,国科大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校史与历年大事
国科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研究实习员的招考和培养工作。1951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中央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5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并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培养工作。1964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并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78年,首批恢复招生后的研究生入学。1982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2000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截至2023年,国科大已发展成为拥有13186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包括8482名博士生导师)的顶尖学府,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学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和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累计授予207832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1713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截至2022年,学校共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5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以及16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18个学科为A+。在2023年ESI学科排名中,国科大全球排名第32位,位列内地高校第一,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学科跻身全球前万分之一。
国科大的特色专业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同时也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展现出强劲实力。学校还设有99个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
就业与人才培养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截至2022年,学校在学研究生59985名,其中博士生占比50.3%,外国留学生1957人。国科大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显著优势,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学校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国科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期间即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有161名当选为两院院士,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国科大。近年来,学校还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科大依托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平台,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并设有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学院等中外合作机构。此外,国科大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斯里兰卡、缅甸、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海外联合科教中心,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高层次科技人才。
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国科大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体系、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到2025年,国科大整体实力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5年,国科大将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成熟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国科大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通过前沿讲座、论坛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传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