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详解:通俗易懂的解释及29省等级对照表
赋分制度是一种将考试原始成绩转换为等级分数的评价方式。它通过对考生成绩进行等级划分,反映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不同科目之间成绩的可比性。下面整理了全国29个省份的赋分等级对照表,供大家参考。
一、赋分的定义与意义
赋分,简单来说,就是将考生的原始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为等级分数。这种转换方式不仅关注考生的实际得分,更注重其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分制度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中,它通过平衡不同科目之间的难度差异,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新高考中,学生的原始成绩会根据全省排名划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分数区间。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还能避免因科目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二、29省赋分等级对照表
1、“3+3”模式省份: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海南省。这些省市的赋分制度各有特点,以下是具体对照表:
北京市
北京市的等级性考试成绩分为5等21级,A等占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天津市
天津采用“3+3”模式,考生需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中选择三门考试。赋分制度将原始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A、B、C、D、E),每个等级再细分为多个小等级,共计21个等级。
上海市
上海市的等级性考试成绩按考生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分为A+、A、B+、B、B-、C+、C、C-、D+、D、E共五等11级。A+约占5%,E为考试有效成绩低于标准分值或约占5%。
浙江省
浙江省将选考科目原始成绩按全省排名划分为A、B、C、D、E五个大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赋分范围,采用等比例转换公式计算最终成绩。
山东省
山东省的等级考试科目成绩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成绩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
海南省
海南省的赋分制度包括单科标准分转换和综合分转换。单科标准分根据标准正态分布常模量表转换,综合分则是高考统考科目和选择性考试科目的标准分加权后转换。
2、“3+1+2”模式省份:包括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甘肃省。2025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
这些省份的赋分等级对照表大致相同,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每科原始成绩满分为100分,等级赋分以30分作为起点,满分为100分。转换时将考生原始成绩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
赋分制度通过科学的等级划分和分数转换,确保了高考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为高校招生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