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近三年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查询(2023-2025)
对于2026届高考生而言,综合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年录取数据是志愿填报的关键环节之一。以该校在北京地区近三年的录取分数为例,2025年为523分,2024年为514分,2023年为532分。若考生在2026年的高考中,分数高于近三年的峰值532分,被顺利录取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
下文系统整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至2025年期间,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针对文科、理科、物理类及历史类等不同类别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与对应位次,所有数据均汇总如下,供各位考生与家长参考。
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详情
1. 新高考“院校专业组”招生省份
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年在北京02组的最低录取分为602分,2024年为584分,2023年为607分。类似地,该校在天津02组2025年的录取线为622分,2024年为618分;在山西物理类第302组中,2025年最低分为565分;而在内蒙古物理类第003组的最近一年最低分为619分。
下表汇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近三年在多个省市的录取分数数据,方便大家一目了然进行对比: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2025年新高考“院校专业组”省份录取分数汇总
- 北京 02组:2025年602分,2024年584分,2023年607分
- 北京 03组:2025年523分,2024年514分,2023年532分
- 北京 01组:2025年610分,2024年604分,2023年594分
- 天津 02组:2025年622分,2024年618分
- 天津 01组:2025年628分,2024年606分
- 山西 物理第302组:2025年565分
- 山西 物理第301组:2025年601分
- 山西 物理第303组:2025年555分
- 山西 历史第001组:2025年594分
- 内蒙古 物理第003组:2025年619分
- 内蒙古 物理第004组:2025年539分
- 内蒙古 物理第006组:2025年599分
- 内蒙古 历史第005组:2025年601分
- 其他省份及专业组分数可参考历史公布数据
2. 采用非院校专业组模式的省份
在河北本科批(物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年为597分,2024年为578分,2023年为566分。辽宁本科批(物理类)近三年分数在572至593分之间波动。在浙江一段招生中,该校2025年为597分,2024年为608分,2023年则达620分。以下为多个此类省市区的录取分数汇总: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2025年非院校专业组模式省份录取分数汇总
- 河北 本科批物理类:2025年597分,2024年578分,2023年566分
- 河北 本科批历史类:2025年618分,2024年612分,2023年598分
- 辽宁 本科批物理类:2025年593分,2024年591分,2023年572分
- 辽宁 本科批历史类:2025年598分,2024年593分,2023年583分
- 浙江 一段:2025年597分,2024年608分,2023年620分
- 山东 一段:2025年570分,2024年578分,2023年581分
- 重庆 本科批物理类:2025年584分,2024年588分,2023年557分
- 重庆 本科批历史类:2025年582分,2024年576分,2023年551分
- 贵州 本科批物理类:2025年557分,2024年559分
- 贵州 本科批历史类:2025年590分,2024年576分
- 新疆 本科一批理科:2025年551分,2024年444分,2023年450分
- 新疆 本科一批文科:2025年503分,2024年552分,2023年556分
二、中医药专业的就业趋势分析
在考虑志愿填报的同时,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当前中医药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展现出广阔前景。中医药人才不仅在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持续受到重视,还在大健康产业,包括养生保健、康复理疗及中药研发等领域,拥有多元化的就业路径。
未来五年中医药行业就业趋势预测:
- 中医诊疗服务需求稳步增长,特别是在基层医疗与特色专科领域
- 中药制药、质量控制与现代剂型研发岗位需求旺盛
- “互联网+中医药”模式兴起,带动线上诊疗、健康管理相关职位增加
- 国际化背景下,具备双语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在海外传播与贸易中的机会增多
- 老龄化社会加速康复、老年病及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人才缺口扩大
在这样的就业趋势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将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6283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687人。学校师资配置雄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师资队伍由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学术传承与科研并重的人才梯队,为高质量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